骑着摩拜去看专利运营
一、资本位
早在2014年左右,国内多个城市就都推出了政府花费重金主导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为什么没有大范围地推广开来?答:因为政府公租自行车基本上都存在租赁手续繁琐、取还车不便等问题,就如计划经济下,国营肉店、国营粮店提供的服务一样不接地气,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而摩拜和ofo两家民营“小”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相继启动资本运作:摩拜单车成立一年后,就搭建好了VIE持股架构;ofo单车则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滴滴、金沙江、经纬等知名民间资本参与的四轮融资。正是在民间资本疯狂的追捧下,单车平台数量、单车投放数量、用户数量才实现了井喷式地增长,因为资本的介入解决了原有公租自行车存在的最痛点——车太少。
毋庸置疑,摩拜和ofo烧钱竞争的焦点还是,谁的车更多。最终的结果难逃“网约车”大战中滴滴、快车、优步的结局:合并、收购、胜出!而这些在现代商业社会任何领域的竞争,落到最后最终比拼的结果无一例外是,谁的资本更多,谁更有钱,谁就能玩得转,谁就能说了算。专利运营也一样,真正的专利运营不过就是一场纯粹的“资本游戏”,不涉及资本运营或资本运营比例过低的专利运营不会有大的钱景和前景。更坦白地说,专利运营的成功必须借力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主动地、野蛮地、大规模地进入。(PS:如果烧的是政府资本你如何面对纳税人的质疑和巡视组的询问?)
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一书中,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专利制度如何释放资本潜能的规律,纵观专利制度设立伊始,乃至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未曾离开过资本的野蛮介入。假如产权制度不完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大、政府补贴不够精准,就会阻碍专利权的流动和运营,进而造成专利资产僵化,最终阻碍专利资产转变为更庞大的配套资本。换句话说,在现有的专利运营过程中,因为资本对专利的陌生与不了解,没有抽象为普适的讲故事能力,只能局限在专利技术的物理性之内,以至于混淆了资产与资本的概念。而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专利运营较为成功?因为他们有一套良好的所有权制度保障了产权交易,通过市场化地专利运营实现专利权资本化,让专利资源成为专利资本,使专利资本在流动中保值和实现价值增值,使市场配置资源的速度更快,配置的效率更高,配置的成本更低。
去年,同样火热的平衡车领域,平衡车企业中的后起之秀纳恩博翻身的根本转折点正是源于在资本助力下的一次企业并购。2015年4月,纳恩博获得小米、顺为资本、红杉资本、华山资本的8000万元A轮融资,并全资收购赛格威,其中包括赛格威名下的400多项电动平衡车专利。一次资本与专利的联姻,从此彻底改变了纳恩博被动应诉的地位,纳恩博从此成为赛格威的老板,利用其持有的400多项电动平衡车专利,“反客为主”成功逆袭成为原告,向美国企业、中国企业提出专利侵权诉讼,利用337条款将竞争对手赶出平衡车市场。纳恩博在资本的帮助下,成功逆袭为原告,正是资本与专利联姻的成功典范。
二、台风口
有些政府人士可能会认为,前几年政府公共自行车服务没有火起来的原因可以推给移动互联支付、二维码、GPS、APP等相关技术没有成熟,没有赶上“台风口”。
诚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用户无需办卡,只需下载单车App完成注册即可骑车;使用时,用户通过手机定位寻找离自己最近的车,也可提前预约;找到车后,扫码就可以解开车锁;还车时不需要固定车桩,只要目的地处有非机动车停车线,只要在路边白线内均能停放,就可用手机自动结算骑行路程和费用。
但如果仅仅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那就太小看市场机制了,因为更高的效率来自于市场对新技术的发现与使用。某种程度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新技术没有首先应用于更早出现的政府提供的租赁单车上。同样,如果国家将专利运营的成功的梦想单纯地寄托在一些国家级的专利运营平台上,而忽视甚至忽略市场机制对于专利运营的推动,结局自然显而易见——屡屡与“台风口”擦肩而过。
三、技术不是第一位的
大家纷纷感叹:“没落自行车厂和修车师傅在共享经济里焕发了新春,令人震惊!” 一个转发过千万微博:“一位大爷说他干大半辈子修车,在街头风吹日晒,从来没想过会去大公司上班,现在倒好了,好几个公司要聘请他,六险一金加年终奖,真是突如其来的幸福!”
还近在前年,自行车产业被广泛地认为是夕阳产业,即将大规模地退出主流市场。但是,“共享单车”的火热,让从永久、飞鸽等大型企业到中小型厂家以及零配件供应商都强烈地感受到了“被互联网+”的幸福,这场由外而内的行业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的自行车行业,连富士康都引进生产线全力进入。理由只有一个:大家一致认为,技术不是第一位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研发或技术“含金量”的角度看,摩拜单车可能要略强于ofo单车。摩拜单车在国内的发明公布数是11件,实用新型数是12件,外观设计数是5件,既涉及对自行车材料、车体(车架、轮叉、无链、圆锥齿轮、挡泥板)等硬件的技术颠覆,也有涉及“电子智能锁” “智能定位”“防盗技术”以及“刹车技术”(电机、电机系统及自充电和刹车方法)的创新。而ofo单车在国内的发明公布数是0件,实用新型数是1件,外观设计数是1件,均是与“智能锁”相关。
但是,用户在选择共享单车的过程,除了部分“技术控”外,对新技术尝新之后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谁的车辆更好找、更便宜、押金更低、骑行更灵活、有保险保证等等。所以说,对于用户市场,技术永远不是第一位的,用户体验、用户基数才是第一位的,这点笔者更看好ofo。
对于专利运营而言,专利技术的先进性也不是第一位的,而相关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市场的认可程度才是首位的。2008年,在和索尼挂帅的蓝光DVD阵营竞争下一代高清DVD标准的6年战争中,东芝领衔的HD DVD阵营投入超过10亿美元进行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产业化推广,虽然行业内公认技术更为先进,终究因格式标准之争落败,使得整个HD DVD阵营知识产权联盟缜密布局的核心专利价值瞬间化为乌有。
四、黑天鹅
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对于某些行业而言,“共享单车”无疑就是它们的“黑天鹅”!摩的,这个曾让各级政府和城管部门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仍顽强生长的行业,如今在“共享单车”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下正迅速退出大城市的舞台,昔日的“光芒”俨然不见。而在政府的帮助下,刚刚走出“网约车”沉重打击的传统出租车行业,如今在“共享单车”的影响下,几乎接不到短途客单。
“垃圾专利”,这个镌刻着时代烙印独具中国特色的专利名词,由于制度原因、补贴不精准、科普宣传不够等原因而产生。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布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将政绩和当地专利数量进行绑定,促使各地竞相出台强力专利资助和扶持政策,部分地方拍脑袋决定专利补助明显超过专利申请费用,人为地使得申请垃圾专利视为有利可图的生意。垃圾专利令中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的帽子被人觉得华而不实,国家也花大气力在打击垃圾专利、提高专利整体质量。
试想,如果积极推广专利运营,让民间资本真正从中受益的额度远远大于政府补贴资金的额度,甚至让专利运营的利润远远大于炒房的收益,大家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专利上,在利益的驱使下,买菜大妈都会放弃关注黄金而迅速关注专利,专利毫无疑问也会迅速在普通大众间普及成功。所以说,市场化的专利运营如若成功,垃圾专利自然就会消失,专利普及就会全民化,这也算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两只翩翩起舞的“黑天鹅”吧!
总之,共享单车是借着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春风火起来的,我们希望,专利运营也应趁着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噱头先“疯”起来,再让创新“狂”起来!